火车上也能发射导弹?邻国朝鲜一不小心拿了个世界第二
采用轮式车辆运载的KN-23型导弹
采用履带车辆运载的KN-23型导弹
而此次采用铁路的运载发射平台,采用了一辆内燃机车(外观看应为前苏联生产的M62型,朝鲜称K62“新星”型)加两辆棚车的编组,其中后一辆棚车上运载两枚导弹,可在打开棚车顶盖后起竖并发射。
发射列车采用一辆机车加两辆棚车的编组
棚车的顶盖向侧面打开,然后导弹起竖
导弹起竖完成
第二枚导弹起竖,注意方向与第一枚不一样,两枚导弹在车内呈头尾相抵式布置
接触网线杆上还残留着部分电线
对于铁路运输来说,远远不是“火车头拉上车厢就能跑”这么简单
但朝鲜多山的环境,使其铁路隧道数量众多。利用隧道隐蔽军事列车,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的宝贵经验。加上金将军的导弹列车的编组仅三辆,更是有利于平时分散隐蔽在各个隧道中——与其“加强国家战争遏制力的反击武器”的定位相符。
此次试验的发射地点,就是平安南道阳德郡附近的一处隧道口
M62型机车原产于前苏联,朝鲜曾经大批进口甚至还有仿制,拥有丰富的运营经验,因其可靠性经常用于许多重要场合,此次牵引导弹列车也是“民转军”的典型操作
毕竟,发展经济也得有个强大的国防在后面撑着
火车上竖起来的硕大导弹,这个照片可能很多人都在网络上见到过(Via:维基百科 Panther)
早在1969年,苏联就开始了利于铁路作为弹道导弹发射载具的相关改装研究。但在当时由于技术限制,弹道导弹必须在地面无线电测量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定位和发射。而对手只需要监视和摧毁这些固定的无线电测量站,就能让相应的铁路机动导弹成为发射不了的废铁。所以说,这种改装的铁路机动发射装置本质上不过是移动的“固定导弹发射井”,因此计划不久即被放弃。
美军也有过用铁路运载洲际弹道导弹进行机动并发射的计划
1976年,位于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南方设计局接到研制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的秘密命令。亚历山大·马卡罗夫担任导弹的总设计师,而他的夫人D·maksimovic作为南方设计局另一位出色的导弹设计师,自然也加入到了设计工作中。夫妇二人携手奋斗50年,为苏联的战略导弹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苏联的全部第四代战略弹道导弹的研制几乎都与夫妇二人相关,而这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则非这款РТ-23 УТТХ型(国内惯用SS-24的北约命名,下同)导弹莫属。
亚历山大·马卡罗夫和夫人D·maksimovic
1982年10月,第一枚SS-24导弹在苏联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的普列谢茨克宇宙航天发射场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不幸以失败告终。同年12月,经过改进的第二枚导弹再次进行了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但是由于包括导弹列车在内的整个武器系统技术高度复杂,全部的研制工作直到1987年才全部完成,并于同年投入生产制造,并正式列装苏联红军战略火箭军第10导弹发射师。师部驻地科斯特罗马,因而该导弹系统得名“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
由于高度保密,最初“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的照片少有公开,很多绘画猜测了这型列车的部署、机动等场景
“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最基本的发射单元为三节列车的编组,其中一节为导弹运输/起竖/发射车,一节为发射指挥车、一节为电力供应和相关电子设备车。通常情况下,三组发射单元加上人员宿营车、餐车、通信车、医务车、燃料供应车等保障性车辆组合在一起,编组成一列18辆的发射列车。三台M62型内燃机车重联牵引下,发射列车可在幅员辽阔的苏联铁路网上进行战略巡逻值班。由于每列发射车都有极强的自给能力,所以这种行驶在铁路上的巡逻值班时间甚至可以长达数月之久。
导弹运输/起竖/发射车,可以看到使用了四台双轴转向架,是一辆8轴货车(Via:维基百科 Vitaly V. Kuzmin)
承担保障任务的车辆,同样也是四台双轴转向架(Via:维基百科 Vitaly V. Kuzmin)
为了能使SS-24导弹在任何铁路线上都可以发射,设计师专门采用了“冷发射”系统。即发射时使用燃气将导弹弹射出发射筒,接着导弹在空中点火。这样可以避免导弹的高温燃气对发射车造成损坏。同时,专门设计的转向架和液压装置,也使得SS-24导弹在发射时对铁路的冲击力降低到不会造成对铁路造成损坏。
冷发射的瞬间,可以看出导弹被弹出发射筒
导弹完全离开发射筒后才点火,这样有效降低了对列车和铁路的冲击
车厢上的支架,用于支撑车身(Via:维基百科 George Shuklin)
缓解发射时冲击力液压减震装置(Via:维基百科 George Shuklin)
对于在电气化铁路路段发射导弹的问题,“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装有专用的装置,可以在导弹发射前将接触网移开,同时不对接触网造成任何破坏。必要时,随车的工兵会用炸药直接炸掉接触网,保证发射速度。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是在战争状态下需要它发出导弹,那么世界基本也就迎来毁灭了,这时候就别管接触网什么的了。
撑开接触网的绝缘撑架(Via:维基百科 George Shuklin)
“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搭载的SS-24型导弹,射程10000公里(后期改进型更是达到了11000公里),打击精度(CEP 圆周误差)高达150米。其共装备有10枚分导式核弹头,每枚的TNT爆炸当量为33-35万吨,且10枚核弹头都具备独立的末端制导和机动能力,可以互不干扰的对10个不同目标各自进行独立攻击。苏联科学家在频繁的核试验中发现,多个核弹头组合爆炸会形成远远超过相同爆炸当量的单个弹头的破坏效果。例如3枚爆炸当量为20万吨的的核弹头在一个圆形城市同时引爆,并且三个炸点的位置呈等边三角形分布,则实际破坏力等效于一枚100万吨的核弹头。即使不进行这种精心设计的攻击,每一枚当量33-35万吨的核弹头也足以将一座大城市夷平(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当量约为2万吨)。
核武器就是这样,保证能互相摧毁的同时却恰恰维护了世界和平
“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为SS-24导弹配备的运输/起竖/发射车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长时间进行战略巡逻值班的可能。导弹从出厂封装进发射车之后,可以在10年的保质期里随时处于待机状态。也就是说,在整个设计寿命中,导弹不需要从发射车中取出进行维护保养,这也大大保证了导弹的值班效率。
当然,机车、车辆还是需要相关的维护和保养,因此基地必不可少
由于采用了各种伪装技术,“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在当时条件下的卫星照片上与普通列车的外观几乎没有差别。在导弹列车离开基地后,就会按照事先计划,以普通军列的身份第一次加入民用铁路调度网。而后通过与其他列车交换车次等手段,在不同的民用调度网之间进行几次身份变换,然后就彻底的“洗白”在民用调度网中。任何参与调度的民用调度网,都不会再弄清楚这列军列的来源、去向以及身份。它也可以在精心伪装的秘密车站或者隧道中,进行补充给养、更换人员等作业。因此上,除非内部泄密或者通过间谍抵近铁路线蹲守侦查,否则仅通过卫星是几乎不可能判断出铁路线上的哪组列车是可以随时竖起发射架、并发射出毁灭性打击的“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
战略火箭军的铁路调动人员会和国铁部门配合,“洗白”列车的身份
为了监视“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的行踪,美国在苏联和其后的俄罗斯上空部署的常备值班间谍卫星从不到10颗增加到接近20颗,但仍未能实现有效的跟踪。再者即使战争爆发时美军使用核武器进行先发制人的摧毁,只要有一组“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幸存,就足以在反击中把大半个美国从地图上抹去。因此称其为灭国大杀器丝毫不夸张。
外观上,“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的各辆车厢,外观上和普通的机械冷藏车极为相似,在当时的卫星侦查条件下很难分辨并做到持续跟踪
至1990年9月1日,“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已部署了33列(后来增至36列)。但不久后苏联解体,俄罗斯军费开支持续减少,战略核力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导弹列车也未能幸免。苏联时期,“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的战斗系统都是在乌克兰境内制造的。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宣布将成为无核国家,不拥有、不生产核武器、载具及相关设备,并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积极地把继承下来的核导弹成品、半成品、零部件和生产设备全部销毁。这使得俄罗斯的导弹列车处于一种没有配件供应、无处进行技术维护的尴尬境地。
乌克兰在当时为了获得西方国家的认可,对于销毁核武器和载具等设备相当积极
1993年1月3日,时任俄国总统叶利钦与美国总统老布什在莫斯科商定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在该条约中,美国政府特别向俄罗斯提出要求其销毁所有的导弹列车。2001年11月26日深夜,最后一列“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载着三枚SS-24型导弹从驻地科斯特罗马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出发,前往位于俄罗斯西部布良斯克的中央修理厂。在这里,列车被拆除了导弹和发射装置,一位保家卫国的精锐战士被迫放下了手中的钢枪。在此之前,除了入藏铁道博物馆或作为军事学校的教具外,大部分的“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都难逃被拆解的命运。
销毁过程中,SS-24导弹被从“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中取出(Via:维基百科 DTRA)
SS-24导弹和“科斯特罗马死亡列车”正在被销毁(Via:维基百科 DTRA)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持续紧张,俄罗斯曾重启铁路机动战略弹道导弹系统的研发生产,但不久后宣告终止放弃。因此,金将军的导弹列车,不仅可能是世界上第二个公开宣布并证实拥有的此项装备,也可能是世界上公开宣布并证实拥有的唯一的现役此项装备。
特别感谢好友、军事圈知名自媒体人@Yankee 为本文提供的部分信息和资料,尤其感谢他在与笔者的讨论中提出的许多独到见解。
作者/编辑:吕彪
把中国高铁的精华浓缩到你的桌上!铁道工坊文创上新!
热销铁路科普图书,欢迎了解选购!
【精彩回顾】